1950年,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杨得志将军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。当他见到年迈的姐姐时,不禁泪流满面,姐姐虽然年过四十,但她那满头的白发让杨将军感到万分心痛。然而,看着身着军装、英姿飒爽的弟弟,姐姐的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。
姐弟两人正叙着往事时,姐姐突然从墙上的稻草墙里拿出一张发黄的照片,压低声音对弟弟说:“这张照片不能让别人看到,要是让人发现,我们全家可能都活不成。”杨得志看着那张照片,眼泪再次止不住地流了下来。
这张照片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秘密,为什么会这么危险呢?这一切要追溯到1935年。
那一年1月2日,杨得志带领红一团行军到达乌江。作为红军的先锋部队,他的任务是要率先渡过乌江,为主力部队铺路。然而,乌江上寒风刺骨,江面上没有一艘船只,岸边的山林里,国民党的防线严密,仿佛随时准备开火。更糟糕的是,当地的船只已经被国民党全数销毁,百姓的生计也因此遭到摧残。
展开剩余79%得知情况后,杨得志心中怒火中烧,决定不让敌人得逞。经过一番观察,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:用竹子做竹筏。他立刻指挥全团的战士去竹林砍竹子,并嘱咐大家千万不要砍到老百姓家里的竹子。当地的百姓得知后,纷纷主动将自家竹子送到河边,杨得志深受感动。
经过一番努力,战士们成功制作了竹筏,并派出八名勇士试图过江。虽然在途中遇到阻碍,竹筏被礁石翻覆,但红军战士毫不气馁,最终成功突破敌人防线,渡过了乌江。
这一场战斗的胜利,令杨得志名声大噪,他年仅24岁,已经成为红军中的英雄。
几个月后,杨得志又带领红一团接到了新的任务:突破国民党对大渡河的封锁线,为主力部队打开通道。在紧急行军70公里后,他们顺利到达了大渡河。然而,面对更加严峻的敌人防线,杨得志并没有退缩,他果断指挥部队分成三路,亲自带领第一营强行过河。在夜色和炮火的掩护下,红军成功渡河并打击了敌人。
这两次战役对红军长征具有重要意义,是最终胜利的关键。毛主席得知这些战役由杨得志亲自指挥后,也对这位年轻的指挥官表示了高度赞扬。
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,杨得志终于带领红一团成功到达陕北,完成了长征。那时,他已经成为了红军中的佼佼者,身上的军装和英姿飒爽的形象,深深吸引了外国记者斯诺的目光。斯诺决定拍下他的照片,这也是杨得志第一次拍照。
那时的杨得志,家境贫寒,直到参军前,他从未拥有过一张照片。他穿上整齐的军装,专心打理自己的形象,满怀激情地面对镜头。照片拍下后,他开心地将其珍藏在心中。
随着红军的胜利,很多战士开始给家里写信报平安,杨得志也不例外。他特意将这张照片寄给远在湖南老家的姐姐。然而,他并没有想到,这张照片竟成了姐姐面临危险的根源。
杨得志家境贫寒,父母育有13个孩子,但由于贫困,许多孩子都未能活到成年。杨得志的哥哥是他的启蒙老师,而姐姐则是他生活中的最大支持。母亲去世后,姐姐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担。尽管家境困苦,姐弟三人之间的感情始终深厚。
然而,时局动荡,家庭也被迫四散。为了生存,姐姐被父亲嫁了出去,杨得志和哥哥则去了工厂工作,但工厂环境恶劣,压榨严重。就在这时,红军的扩张带来了希望,杨得志和哥哥决定投身革命。
送别的那天,姐姐不舍地为杨得志做了几身衣物,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。自此,姐姐的心中一直悬着一颗不安的心。直到1935年,她听说红军被包围,焦虑万分。
就在她担心不已时,邮差送来了一封信,里面是杨得志的照片。看到照片中的弟弟穿着军装,英俊威武,姐姐心中既是欣喜,又充满了忧虑。她担心如果人们知道弟弟是共产党,家里的安危就会受到威胁。
她一度考虑销毁这张照片,但最终还是舍不得。她把照片塞进墙缝里,这一藏就是几十年。
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杨得志回乡探亲,他找到了年老的姐姐。两人见面时,感动得泪流满面。当姐姐把那张藏了多年的照片拿出来时,她笑着说:“如果当年让我拿出这张照片,可能就会死在敌人的手里,但现在不用怕了,我们老百姓终于翻身做主人了。”两人再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。
杨得志为了党和人民,牺牲了太多,而他的家庭,也像无数普通家庭一样,经历了苦难,最终迎来了胜利和幸福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